官方动态

最新的行业资讯、新闻公告,快速了解

资讯信息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重磅! 「机器换人」将席卷全球

时间:2023-05-29文章编辑:防爆云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正成为行业新风口。


自动化的生产线、智能化的机器人等将代替大量从事重复性、机械性工作的劳动者,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职业岗位消失。据估计,2020年至2025年间,全球约8500万工作岗位将被机器替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

“机器换人”大潮来袭

对于“机器换人”可能引发的大规模传统劳动密集型职业被替换的在工业领域表现较为明显。工业机器人主要指的是应用在生产过程和环境的机器人,常见的如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并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协同完成自动监控、智能打包、产品质检、AR巡检等。

随着“机器换人”项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目前工业机器人已覆盖至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并囊括了焊接、喷涂、装配、搬运、堆垛、打磨、涂胶、分拣、包装、检测、上下料等数十种工艺。未来还将全面渗透于第一、二产业及其他领域。

不过相比于2021年,今年工业机器人因市场环境、供应链、原材料等的影响导致产量下降。相信随着制造业的复苏和新能源等行业需求的强劲增长,工业机器人的下一个增长点马上会到来。

谁最容易被替代?

首先,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与传统机器设备的差异,指出新一轮技术革新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更为深远。

研究者指出,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对劳动者的替代作用更为明显。其中,萨赫斯等指出,工业机器人与劳动者不是互补关系,而是远胜劳动者并能够替代他们,因而会将劳动者逐出工作岗位。

学者进一步指出,工业机器人具有可编程、通用性等特征,智能机器人还具有“机器学习”能力,不仅在体力性工作方面优于人工,而且可以替代部分认知性和情感性劳动,从而可能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流失。

其次,学者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工人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研究指出,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体力性、程序性工作方面具有更好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因而会对执行这些工作的低技术性工人造成替代效应。

此外,对于我国“机器换人”对工人就业的影响,有研究指出,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在削减我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非技能型劳动力受到机器人“换人”的冲击更大。

据悉,有调查2017年1882家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情况,发现机器人对企业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2.5%,机器人对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增进效应,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此外还有学者分析了广东东莞8家工厂引入工业机器人的情况,发现机器人对改造后的生产线的劳动力削减幅度在67%~85%。

总结

虽然机器换人事实残酷,但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今年发布的报告特别指出,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称会有新的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并且到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

麦肯锡报告还特别指出,在自动化的浪潮中,全社会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需要保持积极的稳健增长,以保证工作岗位的增加;二是提供工作培训机会,帮助个人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三是提高商业社会乃至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四是为那些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业帮助。

总言之,未来对于人类而非机器的岗位需求将持续存在,但人们也应重新思考传统的工作方式还是否可行。

而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制造业的主力军是农民工群体,他们位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比较缺乏,更容易受到“机器换人”的冲击,产生失业焦虑。

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在制定推动技术升级和“机器换人”的政策时,设计相应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政策,同时激发工会在劳动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以缓解劳动者的失业焦虑。